水产品加工学:多品种原料特性与全产业链战略价值

2025-06-27

一、水产品加工学定义

水产品加工学是一门以水产资源为对象,借助基础科学理论和工程学的研究方法,研究原料和产品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、生物化学特性以及保藏加工原理与技术的应用学科。它主要研究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的理化性质、营养与药用性能、加工特性及其在贮运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、贮藏加工原理与技术、产品安全性等内容。

二、水产品原料品种

1.鱼类

中国水产资源丰富,品种多、分布广,常见的经济鱼类就有200多种。大黄鱼、小黄鱼、带鱼和乌贼被称为四大海产经济鱼类。淡水鱼中,青鱼、草鱼、鲢鱼、鳙是闻名世界的“四大家鱼”。鱼类是人类重要的动物性蛋白源,也是理想的食品原料。鱼类极易腐败,需要进行各种处理才能贮藏、运输,有时还要适应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嗜好,采用不同的调理和加工方法,制成具有各种风味特征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。

①海洋鱼类:一部分鱼类由于肌红蛋白、细胞色素等色素蛋白的含量较高,肉色为红色,称为红肉鱼类。许多洄游性鱼类,如金枪鱼、鲐鱼、沙丁鱼等属于此类。肌肉中仅含少量色素蛋白,肉色几乎白色的鱼类,称为白肉鱼类,如鳕鱼、鲷鱼等游动范围小的鱼类属于此类。

②淡水鱼类:淡水鱼主要包括青鱼、草鱼、鲢鱼、鳙、鲫鱼、团头鲂和鲤鱼等。其中青鱼是生活在中国江河湖泊的底层鱼类,分布以长江以南为多,是中国主要养殖鱼类之一。形态特征是体长筒形,尾部侧扁,腹圆无棱,口端位,吻端较草鱼为尖;下咽齿1行,呈凹齿状,光滑而无槽纹;体色青黑,背部较深,腹部较淡;胸鳍,腹鳍和臀鳍均为深黑色。

2.虾蟹类

①虾类:全世界的虾类约2000种,但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只有近400种。虾类主要为海产,淡水种类较少。海虾以对虾、红虾、毛虾为主要品种,河虾则以沼虾、草虾为主要品种。在虾类中,以对虾类的产量最大,经济价值也最高。对虾的种类有产于墨西哥湾的褐对虾白对虾和桃红对虾,产于西太平洋的墨吉对虾、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等,其中绝大多数种类已发展成为养殖种类。

毛虾属为一群小型虾类,种类不多,但大量密集成群,成为热带浅海,特别是东南亚一带最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。淡水虾的种类较少,有长臂虾科的青虾、罗氏沼虾、白虾等,还有鳌虾类。目前,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虾养殖基地,对虾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。

②蟹类:全世界的蟹类约有4500多种,中国约有800多种。蟹类中约90%为海产,主要品种有产于中国、日本近海的三疣梭子蟹、远海梭子蟹,产于大西洋沿岸的束腰蟹,产于印度洋-西太平洋区的青蟹,产于大西洋的滨蟹以及分布在各海区的黄道蟹,产于太平洋北部的鳕蟹等。中国的食用蟹主要有海产的三疣梭子蟹、远海梭子蟹、青蟹、日本鲟及淡水产的中华绒螯蟹等。目前,青蟹的人工养殖已在广东、海南等地开始小面积进行。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培育近几年来正在沿海各省广泛开展。

3.贝类

贝类身体全由柔软的肌肉组成,外部大多数有壳。贝类的种类很多,有海产贝类和淡产贝类两大类。海产贝类比较普遍的有牡蛎、贻贝、扇贝、蚶、蛤、蛏、香螺等。淡水产的贝类主要有螺、蚌和蚬。

4.藻类

世界上藻类植物约有2100属,27000种。藻类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,不仅能生长在江河、溪流、湖泊和海洋,也能生长在短暂积水或潮湿的地方。藻类的分布范围极广,从热带到北极,从积雪的高山到温热的泉水,从潮湿的地面到不很深的土壤内,几乎都有藻类分布。

经济海藻主要以大型海藻为主,可利用的约100多种,列入养殖的只有5属,即海藻、裙带菜、紫菜、江蓠和麒麟菜属。海带养殖技术中国最早开发,2019年产量162万,居世界各国之首。裙带菜以朝鲜和日本分布较广,中国仅分布于浙江嵊山岛。世界上的三大紫菜养殖国家是日本、朝鲜和中国。江蓠是生产琼胶的主要原料,中国常见的有10余种,年产约340000t。麒麟菜属热带、亚热带海藻,中国自然分布于海南省的东沙和西沙群岛,近年还从菲律宾引入长心麒麟菜进行养殖。藻类除可直接食用外,藻胶是工业上的主要利用成分,单细胞藻类作为饲料蛋白质源也具有重要意义。

水产品营养丰富,向人类提供全价蛋白。水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矿物质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。在全球范围内,人们通过水产品摄入的蛋白质占食物中总蛋白质的6.5%,占食物中动物性蛋白质的17%,水产品已成为高效供给优质膳食蛋白,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。水产品具有品种多样性、组织易腐性、渔获量不稳定性、产区的地域性等特点,发展水产品加工业,能及时对捕获后的水产品进行保鲜加工处理,保证水产品品质和营养价值,对改善膳食结构和营养结构,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。


分享